我国高温合金的发展历程
我国高温合金的发展历程
和国外一样,航空喷气发动机生产的需要是我国高温合金发展的动力。1956年我国正式开始研制生产高温合金,第一种高温合金是 GH3030( 9 Ⅵ435),用作WP-5火焰筒,由抚顺钢厂、鞍山钢铁公司、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、航空材料研究所和 410 厂共同承担试制任务,1957 年顺利通过长期试车后投入生产。到1957年底,继 GH3030合金之后,WP-5发动机用的 GH4033(3 Ⅵ437 B)、GH34(3 M415)和K412合金相继试制成功。
20 世纪 60 年代初,全国在"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"的方针指引下,先后研制成功GH4037、GH3039、GH3044、GH4049、GH3028、K417 等高温合金,至70 年代初,我国高温合金的生产试制和研究已初具规模,在这一阶段通过仿制、消化和发展苏联高温合金为主体的合金及其工艺,质量达到或超过苏联标准和实物水平,航空发动机所需材料全部立足于国内。
由于我国资源缺镍少钴,又有国外的封锁,镍基高温合金的研制、生产和应用成为六七十年代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。至70年代初,研制生产的镍基高温合金牌号达33个,其中我国独创的达 18种之多。大量应用至今的有 GH1140、GH2135、GH35A和 K213 等 4 种合金。
20 世纪 70年代以后,我国开始引进欧美发动机 WS-8、WS-9、WZ-6、WZ-8,并研制生产 WP-13 等发动机,相应引进和试制了一批欧美体系的高温合金,并按欧美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和生产,使我国高温合金生产水平接近西方工业国家的水平。与此同时,我国自行研制和开发了批新的镍基合金,如 GH4133、GH4133B、GH3128、GH170、K405、K423A、K419和 537 等。
50 多年来,我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,学习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,结合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和生产的需要,研制、试制和生产了100 多种高温合金,总计产量达6 万 t左右。用于生产高温合金的装备有大型真空感应炉,不同容量的电渣炉,1~7t 大型真空电弧炉,200kg 真空电子束炉以及大型快锻、精锻机、挤压机、水压机等设备。
从 20世纪 60 年代开始,为适应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,先后为各种火箭发动机研制了一批高温合金,其中有些是专为航天工业的需要而开发的。1964年,高温合金开始推广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, 如柴油机增压涡轮、地面燃气轮机、核反应堆燃料空位格架等等。在民用工业的推广应用中,除传统的高温高强度的高温合金外,还相继开发出一批高温耐磨和高温耐蚀的高温合金。
- 上一篇:没有啦
- 下一篇:我国高温合金的发展历程 2022/3/15